7月16-2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简称“链博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作为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本次链博会以“链接世界、共创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来自75个国家和地区的651家企业和机构参展。

大会期间,由中国国际商会、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共同主办的第三届链博会绿色农业主题活动成功举办。活动以“加快农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为主题,聚焦全球绿色农业产业链的最新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围绕深化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推动绿色农业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必威在线登录 (WRI)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受邀参会并发言

The Third China International Supply Chain Expo
第三届链博会绿色农业主题活动现场 | 图源:链博会

推动农食系统转型,构建绿色农业供应链迫在眉睫

农业绿色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届缔约方大会(COP28)首次将农食系统转型纳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式议程,这一制度性突破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农业与气候关联的重视,也凸显了推动农业供应链绿色转型的紧迫性。

当前,全球面临粮食安全与生态的双重挑战。2024 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1]显示,53 个国家和地区超 2.95 亿人面临严重饥饿,190 万人面临灾难性饥饿,为 2016 年以来最高;同时,农食系统消耗全球 70% 的淡水,带来逾1/3的温室气体排放和 80% 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其中供应链活动排放占粮食体系总排放量的 29%。此外,地缘政治冲突和气候灾害加剧了全球贸易与供应链波动。

因此,构建绿色农业供应链至关重要 —— 它既能减少排放、缓解生态压力,又能增强供应链韧性、保障粮食安全,更是推动农食系统转型、落实全球可持续发展共识的关键举措。

Li FANG
WRI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受邀参会并发言 | 图源:链博会

气候治理新格局,催生农业供应链绿色转型新机遇

在"绿色农业国际合作新机遇与协同发展"圆桌论坛上,方莉指出,中国宣布将于COP30前发布覆盖全经济范围、涵盖所有温室气体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NDCs)目标:这一气候政策大势正为农业供应链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契机。农业作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其绿色低碳转型既是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领导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产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农业供应链转型正迎来诸多新机遇:

1.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前提,发展绿色低碳农业

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统计,由于农业和林业活动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而产生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 17%。需要开发具有成本效益且易于操作的低碳技术,制定科学的农业减排路径,探索农业转型金融、农产品生态价值核算等激励机制试点,促进低碳发展。

2.减排同时兼顾气候适应,发展气候韧性农业

据统计,2008至2018年间,中国农业受气候灾害影响遭受的损失累计达976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农业累计损失总量的55%[2]。WRI研究[3]显示,气候适应相关投资回报显著,在气候韧性基础设施项目上每投资1元,未来30年共计可产生2-20元的收益。

3.重视消费端,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

据统计,全球约有1/3的粮食被损失或浪费,这不仅造成每年逾 1 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其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更相当于全球总量的约 8%。需要采取 “目标-测量-行动” 方法,鼓励企业加入 “10X20X30 的供应链减少食物浪费倡议,助力2030年食物损失和浪费减半的目标。

4.挖掘食物多功能性,拓展供应链价值空间

充分发挥食物在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多元价值,探索新蛋白产品,能源与农业结合的新的业态,在实现减排目标的同时,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为农业供应链的转型提供更多元的支撑。

Mountain and River
图源:unsplash

构建全球标准体系,应对绿色农业供应链复杂挑战

面对农业供应链全面转型的新机遇,如何推进国际合作?方莉表示,建立全球认可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对于农业供应链国际合作的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农业供应链标准体系复杂,尤其在低碳转型与可持续标准制定中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国际标准不统一,显著推高了企业的合规与披露成本;另一方面,跨境、跨环节数据收集困难,成为标准落地执行的主要瓶颈。

当前,全球性规则与标准体系的形成路径主要呈现两种模式:一是通过联合国体系内的国际公约谈判与讨论达成共识;二是由国际机构联合产业巨头,特别是供应链“链主”企业,共同制定兼具可行性与成本效益的实践标准。

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智库, WRI在推动全球规则制定与落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双桥”角色,包括:

  • 凝聚全球共识:WRI致力于在关键公共议题上搭建对话平台,积极促进政府间及学术界沟通,弥合分歧,为形成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正式共识奠定基础。
  • 促进理念到行动的转变:当政府层面达成原则性共识后,WRI聚焦解决“从愿景到实践”的转化难题,为转型提供切实可行的行动工具。

例如,WRI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合作开发了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通过制定国际认可的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标准,为全球企业量化和管理碳足迹提供了统一的方法学基础。

基于GHG Protocol开发制定了《农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学》,并在此基础上正式发布《森林、土地和农业科学碳目标设定指南》(FLAG指南),旨在帮助土地密集型行业的企业设定减少和消除陆地排放的科学碳目标倡议目标 (SBTi)。目前已有超过 410 家土地密集型企业通过SBTi承诺或设定相关目标,其中近半数企业公开报告温室气体(GHG)排放情况,38% 的企业承诺设定净零目标。

激活链主国家动能,打通绿色农业供应链实施路径

作为全球农业发展和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在农业绿色转型中发挥着关键的链主国家作用,正以链主国家的转型带动全链条的改变。中国是140多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3年间[4][5],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额从1757.7亿美元增长至3330.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6.0%。

农业供应链的绿色高效运转,需要调动上下游协同力量,凝聚双多边共识。WRI正助力深化与巴西在软性商品领域的可持续贸易合作,推动双方携手构建统一的农产品可持续标准体系,探索系统性解决方案。这种双多边共识有望逐步拓展至区域乃至全球,最终为建立 “共商共建共享” 的全球绿色农业贸易机制奠定坚实基础。

发挥链主企业作用,从国家层面到供应链主体

链主企业是推动农业可持续转型的核心力量。 WRI与其他机构倡导发起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旨在推动企业和金融机构设定基于气候科学的碳减排目标。截至2025年7月,已有超过1万家企业加入,其中农业和食品相关企业达到1095家[6],这些企业设定了 2030 年全产业链减排目标,是“链主带动链条发展”的成功范例。

要推动绿色农业供应链从承诺走向落地,企业需要在追踪绿色供应链绩效时考虑资源环境压力、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社会责任等方面;绿色供应链的量化已成为多方监管、市场评价乃至国际合作的共同语言。WRI与合作伙伴共同发布了《商品绿色供应链指数:构建稳定和可持续的供应链》,通过识别和评估给软性商品供应链带来安全风险或稳定风险的特定环境和社会问题,并在2023年优化了软性商品供应链的评估方法,为跨国可持续采购提供科学的量化工具和方法。

Farmland

未来, WRI将持续推动多方协作,积极推广绿色低碳农业实践,开发可持续农产品贸易及采购的相关标准与工具,以促进绿色农业供应链在共识基础上不断深化。同时,通过加强多边对话与实践交流,助力农业体系向更具可持续性、公正与韧性的方向转型。

 

参考文献:

[1]https://www.fsinplatform.org/report/global-report-food-crises-2025/

[2]http://www.fao.org/3/cb3673en/cb3673en.pdf

[3]//m.johnlhitch.com/insights/wri-china-resilient-infrastructure

[4]http://www.moa.gov.cn/ztzl/nybrl/rlxx/201302/t20130225_3224750.htm ;  

[5]http://www.moa.gov.cn/ztzl/nybrl/rlxx/202401/t20240123_6446367.htm)

[6]https://sciencebasedtargets.org/companies-taking-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