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球热点观察中国版 | 中国如何抓住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机遇?
编者按
2025年3月31日,必威在线登录 (WRI)2025春季沙龙暨全球热点观察中国版成功举办。我们特邀60余位国内外政策、产业、学术、媒体等多领域的重磅嘉宾,共同探寻“绿色转型时代的定力与韧性”。
WRI每年举办“全球热点观察”活动,已持续21年,以前瞻视角剖析全球绿色发展核心议题,为各界专业人士提供战略洞察。本届沙龙关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政策引导,分析全球气候治理与多边合作格局,分享国内外产业转型实践与中国新质生产力培育经验,展望“十五五”绿色转型前景。

话题一:中国坚持低碳发展承诺的战略考量
2025年政府工作重要任务之一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消息一出各界非常振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多元经济体在绿色转型道路上的摇摆态度。各国国内经济的艰难回暖,以及技术突破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对绿色转型道路的质疑。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为何还要坚持低碳发展承诺?
戴彦德: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原所长
在当下时间节点来探讨这个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今年是《巴黎协定》十周年,也是中国提出“碳中和”十周年,更是“十四五”圆满收官和“十五五”蓄势待发之年。这十年间,全球对气候行动的认知在逐步走向统一。气候要素正在重构我们的资本准则、贸易准则、供应链准则;而双碳是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事关民族的永续发展。我认为坚持低碳发展承诺,是中国基于四大战略维度的必然选择:
-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中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长期超70%,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通过发展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达20%,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已超煤电,形成“多轮驱动”的能源格局,确保能源自主可控,为经济稳定运行筑牢根基。
- 提升人民幸福指数:从“污染治理”到“源头清洁”:碳中和是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环境污染的重大举措,以能源系统的高效清洁,保障生态环境的纯净安全。这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人民福祉的应有之义。
- 推动产业升级:从“制造优势”到“技术引领”:低碳转型倒逼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升级。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65%,光伏组件产能占80%,碳市场覆盖8大行业,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5.6%。通过攻关固态电池、碳捕捉等前沿技术,中国在绿色技术领域专利占全球40%,标准话语权显著提升,加速从“世界工厂”向“创新策源地”转变。
- 促进经济转型: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绿色转型为经济注入新动能。预计2025年绿色产业规模将达12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比重超10%,形成智能终端、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集群。同时,传统产业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能效,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走出一条生态优先、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应对地缘政治挑战: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塑造”:面对欧盟碳关税等绿色贸易壁垒,提前布局低碳供应链,2025年出口产品碳足迹追踪系统全面实施,锂电池、氢能标准获国际认可。通过主导全球气候治理,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合作。
中国以战略定力锚定绿色转型方向,以创新韧性突破发展瓶颈,不仅为自身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空间,更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绿色动能。

话题二:“十五五”经济转型前沿展望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承前启后,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您对中国未来经济转型有何观察?
戴彦德: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原所长
“十五五”是非常特殊的5年。根据中国的建设发展规划,2030年前要实现碳达峰,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这几个时间节点对于展望“十五五”发展趋势与经济转型具备重要的参考意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观察:
1. 发展趋势:增速换挡与动能转换并行
- 速度保持:为衔接2035年基本现代化目标,“十五五”期间需保持年均5%左右增速,通过科技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冲人口红利减弱等压力。
- 动能转换:以绿色低碳、数字智能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将成为增长引擎。例如,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占全球65%,光伏组件产能占比超80%,未来将向固态电池、氢能储运等前沿领域突破。
- 产业升级:传统产业加速数字化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有望突破40%,形成智能终端、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集群,深圳等地已布局低成本研发园区推动转型。
2.转型方向:三大主线协同推进
- 全面绿色化:能源将结构持续优化,碳市场覆盖范围将扩大至建材、化工等行业,同时推进零碳园区、示范碳捕集技术。
- 深度数字化:预计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7.8%提升至10%,5G基站、算力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加码,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加速布局。
- 内需外需协同: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定在60%以上,服务贸易占比提升至20%,同时通过“一带一路”绿色供应链建设,推动光伏、储能等技术标准输出,继续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3.挑战与应对:内外并举谋定后动
- 内部平衡:区域发展差距仍存,中西部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并培育特色优势,同时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2024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10年快于城镇居民。
- 外部突破:需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封锁,例如欧盟碳关税倒逼国内产业链低碳升级,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 培育增长点: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下,需通过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增长点,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5.6%,有效对冲传统领域下行压力。
总体看,“十五五”将延续“十四五”以来的高质量发展逻辑,通过绿色与数字双轮驱动,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为2035年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奠定基础。

话题三:绿色转型全球机遇下的国际合作
中国可以如何加强低碳技术与相关产业的国际合作?通过COP、G20等关键国际治理框架和平台,中国可以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
戴彦德: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原所长
中国的能源转型有很强的溢出效应,可以带动全球加速转型。我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如何把“人”放在发展的过程中,让当地社区接纳,让当地居民受惠。正如必威在线登录 经常提及的“把人、气候、自然作为一个系统来策划转型”。
- 构建绿色技术共享平台:依托“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建立跨国技术交易市场,推动第五批国家低碳技术目录的国际化推广;
- 创新融资模式:重点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储能、碳捕捉等示范项目,破解技术应用的资金瓶颈;
- 重构游戏规则:主导制定海上风电、新能源汽车电池等领域的国际标准,通过COP机制促成《巴黎协定》技术框架下的标准协同,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在“双碳”目标与美丽中国愿景下,中国锚定绿色转型方向,突破发展瓶颈,不仅为自身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空间,也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绿色动能。希望全人类着眼长远,并肩携手,坚定地奔向共同的碳中和目标。
*专家发言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WRI立场。